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和反腐败斗争,既打“老虎”,又灭“苍蝇”,明确“八项规定”,整治“四风问题”,党风政风民风为之一新,得到了全国人民的交口称赞和坚决拥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必须“下大气力整治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不良行为”,“严肃查处,绝不姑息”!根据上级教育纪工委文件精神,海安县教育纪工委坚持问题导向,剑指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腐败问题进行严肃查处,切实维护了群众的利益。近几年来,虽然教育系统没有发生比较大的腐败案件,但我们在平时信访工作中发现,各类教育“微腐败”现象在学校潜滋暗长,不少学生家长对此有所反映。今年,县教育纪工委针对教育“微腐败”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在调研过程中走访了全县近30所学校,通过看资料、听汇报、发问卷、开座谈会等形式,进一步了解了教育“微腐败”的具体形式及特点、形成原因,研究制定了整治措施,形成调研报告。
一、教育“微腐败”的定义、形式及特征
教育“微腐败”是指基层学校中存在的情节不十分严重的腐败现象。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教育“微腐败”的主要形式有:从事有偿家教、接受家长宴请、收受家长礼品礼金和电子红包、强制学生订阅辅导资料、参与赌博、酒驾醉驾等。教育“微腐败”看起来很小,但危害很大,玷污了教师灵魂、影响了育人质量、损害了群众利益,更抹黑了教育形象。教育“微腐败”损害的是群众的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挥霍的是群众对教育的高度信任。
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学校的教育“微腐败”现象呈现出“小”、“多”、“近”这三个显著特征。“小”,部分普通教师连小官都算不上;“多”,次数多,就拿接受学生家长宴请来说,有些教师接受群众宴请不止一次两次;人数多,有的班级大多数学生家长都宴请过教师;形式多,从接受家长的礼品礼金,到如今的接受家长的“微信红包”“QQ红包”等,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近”,这些教育“微腐败”问题就发生在群众身边,和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相比于“远在天边”的“大老虎”而言,群众们对“近在身边”的“小苍蝇”更加有切肤之痛。
二、教育“微腐败”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
1.社会层面:不良风气,影响教育生态
整个社会风气日益影响着教师队伍。教师不是神,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来自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各个家庭,所以,教师全体也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上某些不良的风气也影响着教师的思想,部分意志薄弱的教师就有可能被腐蚀,同流合污。如:亲友聚会,喝点小酒,酒后驾车,甚至还有的在亲友的召集下进行赌博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微腐败”现象。 .
2.学校层面:管理失范,制度建设缺失
部分学校领导没有意识到教育“微腐败”的危害性,对本单位某些教师的违规行为没有及时咬耳扯袖,任其发展,最终铸成大错。其根本原因就是学校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没有把教师的从教行为置于制度的笼子内,使得某些教师行为违规了还不知情。某些学校处于自身考核等方面的考虑,对教师的“微腐败”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民不举官不究,雷声大雨点小。
3.教师层面:学习松懈,纪律意识淡薄
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不断深入,反腐倡廉已经成为常态化,制度化,规矩意识和纪律意识日益浓厚,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已经成为全社会各部门的共识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但部分教师放松了自身的学习,对新形势下的各项规定学习不够,认识不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一提到廉政,总认为那是政府的事,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事,是社会上的事,似乎与学校无关,更与自己无关,从而导致自身纪律意识淡薄,思想麻痹,师德沦丧,产生“教育学生我出了力,不肯接收家长的财物,但家长一两次宴请无关紧要”的错误思想。
4.家长层面:相互攀比,望子成龙心切
现在的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日益重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非常迫切。许多学生家长,为了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为了老师能更加重视自己的孩子,甚至为了孩子能当上班干部,就给老师请客送礼。尤其是一些有钱的家长,在逢年过节、老师节日时给老师送礼更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现象。更有部分家长互相攀比,你送老师多少,我送的更多。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现象,不仅使得部分教师师德沦丧,也会让这种风气传染到孩子的身上,使得
三、教育“微腐败”的治理措施
腐败无大小,群众利益无小事。只要是腐败,就决不能让其在教育系统有藏身之处,县教育纪工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针对教育“微腐败”现象,教育纪工委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坚决铲除“微腐败”滋生的土壤,拔除“微腐败”的种子,从根本上遏制教育“微腐败”现象。
(一)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抓好建章立制,从源头遏制教师“微腐败”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只有抓好建章立制,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滋生腐败的土壤。面对教育“微腐败”,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排查廉政风险点,剑指“微腐败”易发生的领域,抓住重点人、重点事、重点问题,建章立制,创新管理制度,把制度的笼子扎紧扎密。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建立精准制度。针对教育“微腐败”易发领域和监管空白领域来建章立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重点围绕有偿家教、接受家长礼品礼金和宴请、参与赌博等“微腐败”问题,努力构建内容科学、程序严密、指向明确、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二是坚持科学规范,建立合理制度。要以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为目标引领建章立制,增强制度建设的针对性、系统和可操作性。按照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目标明确的要求,注重制度间衔接协调。在建章立制过程中坚持开门立章,听取各方意见,加强科学论证,增强制度的科学化精细化合理化,确保建章立制反映反腐倡廉规律、符合教育“微腐败”整治实际。三是坚持久久为功,建立长效制度。好的制度离不开认真执行,如果让建立好的制度“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而没有“落实在行动上”,那么,建章立制就失去了意义。一定要加强制度执行力的建设,坚持久久为功,坚持制度管长效,一竿子到底,不能朝令夕改,把长效制度确实落到实处,坚决遏制“微腐败”的蔓延势头,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二)以学习活动为先导,抓好测评督查,从正面遏制教师“微腐败”
学习是行动的基础,测评和督查是行动的保障,只有把学习、督查和测评结合起来,使广大教师时时受到约束,处处接受监督,构建起立体化的监督网络,才能使让教师不碰红线,不踩底线,远离“微腐败”。
(一)组织好全员化的理论学习。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教育局纪工委准备在全县教师中开展法律法规学习活动,以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政策法规为重点。同时,局纪工委还将要求县、镇、校三级教师培训,必须增加法律法规方面的培训内容,通过原文解读、案例剖析、对照反思“三部曲”,既从正面加强引领,又从负面加以惩戒。在学习和培训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整治教育“微腐败”这个重点,通过列举教育“微腐败”的种种表现,分析教育“微腐败”的主要危害,知晓教育“微腐败”的处理办法,明确远离“微腐败”的具体要求,切实增强教师的警醒意识,筑牢教师的精神堤坝,提升教师的师德境界。
(二)组织好常态化的明查暗访。明查暗访是了解基层学校情况,实施精准工作的基础。为了使整治教育“微腐败”活动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局纪工委将组成明查暗访小组深入到基层,对各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教师廉洁从教情况等进行明查暗访。发现问题的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到位,让单位负责人“红脸出汗”。
(三)组织好正常化的师德测评。建立“同事、学生、家长、社会”四位一体的师德测评体系。利用集中学习、家长会、社会开放日等活动,组织开展师德测评活动。测评的内容主要包含教师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重点是廉洁方面。测评采用无记名方式,确保测评的真实性。测评后要组织好整理分析,发现有“微腐败”迹象的教师,学校领导及监委会主任要及时“拉袖子、咬耳朵”,让当事人“红脸出汗”,把“微腐败”现象扼杀在萌芽状态。
(四)以审查执纪为手段,抓好整治问责,从反面遏制教师“微腐败”
教育“微腐败”具有潜在性、隐蔽性、顽固性等特点,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重拳出击、动真碰硬,方能形成震慑、取得实效。
1、畅通举报途径,发现问题线索。局纪工委积极运用现代通信手段,开通电话、QQ、微信、电子邮箱等多种信访举报方式,进一步拓展信访举报渠道。局纪工委还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及时筛选与教育有关的问题帖子,多层面、全方位发现教育“微腐败”问题的线索。
2、勇于攻坚克难,开展集中整治。针对教育“微腐败”的形式和高危时段,局纪工委将制定《海安县教育系统八项集中整治工作方案》,准备利用3个月的时间分4个阶段(动员部署、自查自纠、建章立制、监督检查)对全系统包括有偿补课、接受家长宴请、违规收受家长礼品礼金、在编不在岗等教育“微腐败”问题在内的八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项整治。明确整治内容、责任科室、实施步骤和工作要求,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让教育“微腐败”问题无任何藏身之地。
3、敢于动真碰硬,实施精准问责。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遵循“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原则,发现有信访举报或舆情反映的,局纪工委闻风而动,迅速进行调查核实。经查实的,要对相关责任人实施问责。
教育反腐永远在路上,作风建设没有完成时,海安县教育局纪委将继续压紧压实“两个责任”,认真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全力整治教育“微腐败”问题,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环境,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陆争峰 杨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