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联奎(1751-1822),字紫垣,江苏如皋人。乾隆四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曾为嘉庆、道光两位皇帝的老师,历官内阁学士,礼部、兵部尚书等职,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戴联奎一生严谨务实,留世文字不多。但其不畏权贵和珅之流,清廉、刚正的形象在后世却流传颇广。
戴联奎不畏权贵、刚正不阿。在清史稿中有关于戴联奎与和珅的相关记载。当时,大学士嵇璜掌院事,将保送御史,列联奎名,满掌院学士和珅曰:“吾未识其人,何以论其才否?”和珅真不认识戴联奎吗?其实不然,只是戴联奎不肯向和珅屈膝而已。和珅出任掌院学士一职,下属百官全部屈膝下跪,唯有戴联奎作揖。嵇璜用才心切,劝戴联奎去拜见和珅。戴联奎一直不肯去。后来和珅找上了门,邀请邵二云、戴联奎师徒二人教授其子丰绅殷德(驸马)。邵氏称病推辞。戴联奎说:“吾师行,弟子从之矣!”和珅知道邵二云、戴联奎的态度,心中暗急。他亲自召见戴联奎,礼貌有加,好言相劝,名利相诱,但是戴联奎刚毅不屈,令和珅无可奈何。戴联奎宁可在翰林20年不迁,也不与和珅同流合污。进士毛式郇(曾任礼部、吏部侍郎)在《二十五世紫垣公传》中亦有记载,毛式郇为此大赞戴联奎是“平居浑浑,不见圭角,而临事断然”。
戴联奎勤政为民、嫉恶如仇。戴联奎常常奉旨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明察暗访,惩治贪官。一日,戴联奎南下浙江,来到浙江桐乡,看到当地农民把自己家种的茶叶焚毁,甚是不解,忙上前打听。原来当地茶监欺君罔上,将茶市封闭,为自己谋取暴利。戴联奎经过数天查清事实,掌握了大量证据后,立马罢免了此茶监,并要处以刑罚。此茶监不服,和县太爷勾结,想给戴联奎一点颜色,而他们不知,嘉庆皇帝早已赐给戴联奎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戴联奎向浙江巡府招呼了一声,就将县太爷和茶监一起拿下。执刑当日,茶民无不拍手称快。
戴联奎淡泊俭朴、谨终慎始。乾隆三十九年戴联奎中顺天府解元,次年中进士,可谓“双喜临门”。他的父亲时任皖江太守,平日节俭持家,禁止家人身着华丽衣装。不过先中解元,再取进士,实在难得,戴父喜不自禁,告诉戴联奎:“你现在可以穿华装丽服了。”戴联奎沉稳地答道:“秀才时服不可弃。”身为进士,洊入翰林,行走宫中,戴联奎依然穿着他的“缊袍敝衣”。戴联奎为官47年,未曾做过一件新衣,所穿裘衣全部是他父亲遗留下来的。每食,盘蔬箸肉,或疑其矫。有人不解,戴联奎身为高官,为何如此节俭。公曰:‘仕宦者,莫不欲有守,而或改操,华膴(丰衣美食)之累也。惟不受华膴之乐,乃不觉淡薄之苦,以存吾廉,不亦可乎?’戴联奎到了晚年,他的门生大多担任显官要职,但他平生以诸葛武侯为师,清节自励,与门生鲜见交往。有人怀疑他故作姿态,他坦然地说:“武侯天才,犹一生谨慎,我辈何人,此心一放,则无所不至矣。”因此,他出入皇宫内庭二十多年,每次承接了皇帝的旨意都不敢外泄。如有密谕,一定要等到半夜再焚香拜疏,使别人不能看到。他在朝廷上,同僚们商议大事时如果有意见不同的,他也只是以理力辨,正如《如皋县志续》中所记述的那样:“无疾言愤色,顾风节弥峻,独处一室,如对严宾。居清显之秩,绝苞苴之私。淡泊明志绰乎!有古大臣之风。”
戴联奎一生清廉勤政,刚正不阿,恪尽职守。道光二年戴联奎殁于浙江任上,道光皇帝悲痛万分,追封恩师“光禄大夫”(一品),下谕赞赏戴联奎“性行纯良,才能称职”,宣旨戴联奎葬于如皋东陈镇,并调和珅之墓石像生等祭品修建墓地,后世称“戴家飨堂”。(马小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