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草根,坚守信念,不为名利改节。
平凡岗位,默默奉献,抒写充实人生。
这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环保工作者,他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了不平凡的篇章。为了环保事业,他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领导、同事和熟知他的人无不发自内心地称他为“老黄牛”。他就是全国环境监测先进个人、省环保先进工作者、省环保系统勤政廉政好干部、南通市劳动模范、如皋市“十佳公仆”、如皋市环境监测站副站长、如皋市环保局创建办主任刘伯健。
辛勤耕耘 成就不凡业绩
1986年底,而立之年的刘伯健从部队转业,分配至如皋市环境保护局下属事业单位环境监测站工作。20多年来,凭着对工作的韧劲和钻劲,他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在业内享有较高知名度的高级工程师,成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管理者。
工作中,刘伯健总是率先垂范,恪尽职守,任劳任怨。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难活、苦活、累活冲在前,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大家努力开展工作。主持监测站工作期间,亲自建立了监测站质量管理体系,监测站能力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如皋市迄今唯一一家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的检测机构。2004和2007年,如皋市先后启动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市创建工作,由刘伯健兼任环保局创健办主任和技术负责人,他呕心沥血,奋力工作,一干就是十多个年头。从创建可行性分析到市政府有关创模和创生态市决定的起草;从创建方案的制定到创建任务分解;从创建资料收集整理到各项细胞工程的监督指导;从上级调研考核迎查方案的编制到具体指标完成情况的现场答辩,无不凝聚着他的智慧和心血。他主动加班加点,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尤其是为了攻克技术难题,赶写会议材料和有关报告,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就这样,4万多字的《如皋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规划》、5万多字的《如皋市生态市建设规划》、19个镇近80多万字的镇环境保护规划修编以及近50万字的创建工作方案、任务分解、考核办法、推进措施、计划总结、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创建特色专题报告、电视专题片和多媒体片解说词等文字材料就是从他长期积累的知识宝库中提炼出来的。此外,他亲自策划和具体建立的总数超过300册的创建台帐,多次受到上级考核组专家的赞赏,在省内同行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多个市县前来学习取经,南通市生态市创建邀请他担任技术顾问,南通、镇江、扬州、泰州、盐城等地多个县(市)邀请他现场授课、指导,他还被省环保厅指定为技术考核专家组成员参加多个县(市)生态创建省级技术考核工作。
顾全大局 不论份内份外
刘伯健常说:我没有什么能耐,只是多年积累的一点实际经验,加上稍有点文字功底,所以在这方面领导布置点额外工作,或同事找自己帮点忙,理应尽力完成,否则对不起领导和同志们对自己的信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对待工作,他不管份内份外,只要环保工作需要,从不讲条件,从不计报酬。近年来,针对市领导提出的调研课题、人大代表的建议、政协委员的提案以及环保热点难点问题,刘伯健都撰写了大量文字材料。
2004年年底,刘伯健妻子不幸患上了癌症,在上海住院手术。在他陪护期间,环保局接到市委一项重要的调研任务。本来局领导不忍心打扰他,但考虑到他是无可替代的最佳人选,还是试着征求他的意见。他毫不犹豫,一口应承下来。在拥挤的病房里,他强压心头的痛苦,时而为重病在床的妻子端水送药,时而在笔记本电脑上写稿。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完成了近万字的调研报告——《如皋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环境制约因素及其需要协调好的十大关系》,为如皋经济社会综合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与此同时,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工作,利用护理病人的间隙,根据国家评审组专家意见,对创模规划进行了修改完善。2007年3月13日,市委主要领导在现场调研时发现如泰运河如城段水质异常,立即要求环保局尽快拿出原因分析和对策意见,接到通知后,局领导将这一任务交给了刘伯健,他二话没说,立即赴现场实地观察,并调阅相关资料,当晚即伏案疾书,整整一个通宵,第二天一早就向市政府提交了《关于如泰河如城镇段近期水质状况的调查报告》,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委主要领导在报告上批示:“报告分析依据充分,提出的近、中、长期对策是可行的,政府要加大督查力度,确保提出的对策措施落到实处”。刘伯健就是这样,只要领导布置,不管是份内工作还是份外工作,他就全身心地投入,高质量地完成,宁肯放弃休息时间,也不打回票,充分彰显了一名老共产党员、一位人民公仆克己奉公、乐于奉献的感人情怀。
年近六旬的刘伯健堪称如皋环保系统的一宝。大家在工作上不管遇到什么难题,碰到什么难事,首先就会想到请他帮忙,因为他是环保“万事通”,因为他不管是面对普通同事,还是乡镇环保助理,都笑咪咪地答应,从来不端架子,不抹面子,总是有求必应,如果实在工作太忙,不能亲自动手,他都能积极动脑筋,出谋划策,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大家完成工作任务。
淡泊名利 彰显清廉本色
刘伯健,这个拥有三十多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不管时代的潮流如何奔涌,社会的风尚如何变迁,他始终不忘自己的入党誓词,自觉地在市场经济中淡化金钱意识,增强“执法为民”的服务意识,成为有口皆碑、名副其实的清廉勤政典范。
长期以来,刘伯健始终坚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1997年提升为副站长后,在很多情况下,他总是以一个普通监测员的身份出现在人们面前,以至于他在副站长岗位上工作了7年多,仍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头衔。他始终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确保每一个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从不徇私枉法、违反纪律。遇到孩子升学、买房乔迁、妻子去世等家庭大事,从不借机敛财。妻子患重病后,他多次陪同去上海复查、治疗,从未主动向局领导要求派公车接送,大多是挤公共汽车。他用质朴廉洁树立起一个清廉者的形象。
刘伯健夫妇均系现养父母抱养。在福利分房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刘伯健一家三代在城里只有20几平米的简易房。由于住房紧张,年老体弱的养父母不得不住在远离城区的老家,身边无人照顾。刘伯健做梦都想分到一套可供三代人居住的房子,可三次分房机会又被他主动放弃。第一次是他刚转业那年,单位正好新建了一批住房,按当时转业干部政策,他完全有理由分得一套,但他看到一些已在单位工作多年的老同志仍住房紧张,他就主动放弃了。90年代初,为了改善职工的住房条件,环保局在东皋新村购买了部分商品房,进行福利分房,按照职务、工龄和资历,结合他本身的情况,单位已将他列在分房名单上。就在这个时候,单位新进了几名工作人员,他们都是无房户。考虑到自己尚有栖身之处,就又把分房的机会让了出来。2000年,由单位出面协调,在惠隆苑集体订购了一整栋住宅楼,虽然均为个人支付房款,但由于整体购买,开发商还是给了一定优惠。这对刘伯健来说可是最后一次机会了,也不知什么原因,最后可供房少了一套,必须有一人退出。在此情况下,刘伯健思来想去,觉得让谁的希望落空都难以接受,大家都是一起工作的同事,于心何忍?这时,刘伯健再一次“犯傻”了,在已经交纳首付款的情况下还是下决心主动放弃了这最后的机会。
不忘初心 退后继续奉献
2017年3月,在基层一线岗位连续工作了42个春秋的刘伯健光荣退休。退休后,他初心不改,在倾心照料年近百岁的岳父岳母的同时,继续为他所热爱的环保事业和其他相关社会事业发挥余热。在职期间的最后阶段,他对接替自己工作的年轻同志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扶上马,交好班。退休后,无论是原单位还是曾经的同事,遇到问题只要找到他,他总是有求必应,能解决的解决,能解释的解释,并多次应邀回原单位参与有关管理和技术问题的讨论,提建议,助决策。针对如皋地区地表水污染较为严重这一突出环境问题,退休后,刘伯健对全市地表水污染现状及其成因进行了系统调查,撰写了《如皋市地表水三项生态补偿指标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对全市地表水污染现状进行了全面评价,对其成因进行了科学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治理措施。此文得到市政府高度评价和重视,并基本上按文中提出的对策建议制定了实施方案,强势推进实施。此外,刘伯健退休后还活跃在长寿研究、老年科技、环境检测、污染防治等领域,并取得较大成效。退休后连年被如皋市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评为先进个人。
“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对刘伯健最好的写照。二十多年来,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两袖清风,甘心服务,乐于奉献,始终如一。正如孔子所云:“芝兰生于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他是一面旗帜,更是一面镜子。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对党的光明磊落、赤胆忠诚,对事业的尽心尽职、不懈追求,对人民的全心全意、无私奉献。(冯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