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机关部门里的“冷板凳”,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文字综合工作,每天与文字打交道,眼睛盯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飞舞”,不是在写材料就是在准备写材料,经常加班加点,挑灯夜战“爬格子”,劳心费神不说,还难见显绩。孤独寂寞、辛酸苦辣,个中滋味,唯有自知。
法规研究室的工作就是这样的苦差事。从2013年初进入市纪委监委以来,缪海涛在这个货真价实的“冷板凳”上一干就是9年,踏踏实实、任劳任怨。期间,由他执笔起草的各类重要会议材料、重点课题报告、重大制度文件不下120余份,牵头负责的具体业务工作有6项在省级层面获奖,多个调研成果得到省纪委监委和南通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2016年以来,缪海涛先后3次获得党委、政府嘉奖,2021年又被省纪委监委表彰为“江苏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
同事眼里的“法规通”
“缪主任,我们打算在面上开展一次学习党纪条规专项测试,预先准备了考试题库。你是老法规了,想请你帮忙把把关。”周一早晨刚上班,市纪委监委宣传部的同事就上门寻求帮助。在南通市纪委监委机关,遇到法规制度上的难题,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缪海涛。
通读全篇、重点标注、对照条文、逐句推敲、会商研讨,一整套程序过后,敏锐的目光迅速锁定了潜藏问题。“你看一下,这两条题目中的违纪主客体与答案引用的条款有些不吻合,可以考虑引用其他款项,可以这么改……”为了让同事明白问题所在和修改方向,每次缪海涛都不厌其烦、认真细致的解答并给出完善建议。
缪海涛之所以能够得到同事的充分肯定和信任,源自于他丰富的党内法规知识储备。在缪海涛办公室的案头和书橱里,放得最多的就是党纪法规类书籍,翻得起皮的也是这类书籍。每次中央和省里出台新的纪检监察法规制度,他总是第一个拿来学习,吃透上位法规的精神内涵。不仅自己主动学,他还带领全室同志一起学,每周五下午的法规室党小组学习,“雷打不动”的项目就是学法规制度,开展头脑风暴,交流学习心得。“法规研究室,法规是首责。做好法规工作一靠专业知识,没有金刚钻就不能揽瓷器活;二靠认真负责,不放过一个细小疏漏,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确保准确无误。”这句话,他常挂在嘴边。
审核把关只是做好法规工作的一小部分,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制度建设之中,先后执笔起草《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实施办法》《南通市进一步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实施办法》《关于推动党委(党组)谈话处置问题线索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领导干部谈话活动实施办法》等数十项制度。有些制度在全省范围都属首创。建制度是基础,会执行才是关键。为了让基层更加准确理解和规范运用制度,他想方设法“卖力”宣传,先后围绕《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纪律处分条例》《监察法》《政务处分法》等近10项党内新规和国家新法起草解读提纲,牵头编印了《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应知应会150条》口袋书,以法规人特有的方式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简洁高效地领会制度要义,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伏案倦首的“笔杆子”
“这次大会讲话材料里涉及到的31个数字,明早一上班就和几个室再确认一下,千万不能出差错。回头我们把那几处措辞再琢磨一下……”从单位加班结束,刚回到家中的缪海涛心思仍在材料上,又着急地给同事小季打了一通电话。此时已过凌晨2点,像这样通宵“熬材料”的“夜生活”,缪海涛和他的同事们早已经成为了习惯。
市纪委监委作为全市纪检监察工作的领导机关,文字材料要求高,既要有思想性,也要有逻辑性,还要有指导性。写好一篇富有纪检监察特色的优质材料,绝不是一件简单而轻松的事情,往往需要精心构思、翔实素材,反复打磨、字斟句酌,有时甚至还要几易其稿、推倒重来。虽然,写材料很苦,长时伏案、久坐之下,常常头昏眼花、腰酸背痛,但缪海涛总是乐在其中、不知倦怠。
功夫练得千遍成。为了写好材料,缪海涛几乎每天都要挤出时间研读最新观点和经典作品,笔记本上记满了各类金句、典故和案例。研读只是他收集素材的一个渠道,调查研究更是他写出佳作的“秘诀”。他常说:“沉下去调研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每次调研开始前,他总是围绕主题精心准备提纲,熟悉调研内容,不打无准备之仗;调研之中,他边问边记,带着问题听情况、找答案,笔头写个不停;调研一结束,他又马不停蹄赶回办公室,迫不及待开始梳理、归类、分析,生怕遗漏重要信息。
正是因为长年累月的历练,让缪海涛成为文字材料的多面手。不管是会议讲话、调研报告、宣讲解读,还是案例剖析、总结体会、信息报道,他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近年来,缪海涛累计起草材料多达80万余字,有十余篇文章在中纪委媒体和省委、省纪委内刊发表,并多次荣获省级以上奖项。《加强基层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与执行对策研究》在省委办公厅主题征文中获二等奖;《关于基层少数党员干部不守纪律不讲规矩的调研报告》获得全省优秀纪检监察调研成果二等奖;《关于纪法衔接背景下纪委监委有效履行监督职能课题调研报告》获江苏省社科界第十三届学术大会二等奖;《构建权力运行立体监督体系》获评省社科院“廉政与治理”十佳创新案例……每每谈到成绩,他总是谦虚地说“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挂职锻炼的“贴心人”
2020年4月,市委安排一批市级机关正科职干部到园区一线挂职锻炼,缪海涛被分到了海门港新区挂职党工委副书记,分管政协、办公室、统战、群团等多项工作。一开始有人半信半疑,认为一个看起来文文弱弱的书生不可能干好基层工作。殊不知,文弱表象的背后是坚毅底色。短短一年的挂职时间,他用行动证明了搞文字工作的干部同样能把基层工作做好,让群众称心满意。刚去报到当天,面对新区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和千头万绪的工作,缪海涛心里泛起了嘀咕,有些手忙脚乱。但多年文字工作经历养成的细致稳重性格,很快就让他稳住了阵脚。主动要求参与一线工作,到拆迁安置、信访化解、秸秆禁烧、服务大项目等重点难点工作中磨炼自己。边看边听、边学边思、边做边悟,哪里忙碌哪里就能看到他的身影。挂职还没有“满月”,缪海涛就完全转变了角色,褪下了“机关面孔”换上“基层模样”。做好基层工作关键是把群众放在心上。挂职期间,缪海涛带领新区政协工委的同事和政协委员一道,走遍了辖区所有的村社区,召开了几十场座谈会、协商议事会,与群众面对面、心交心,倾听群众呼声,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特别是一些历史遗留的老问题。“感谢你们政协的领导,我们小区门口开了卫生所、公厕现在正常有人打扫、健身器材和充电设施也已进场了……现在我们这个安置房小区也和城里的小区一样了。”再次回访时,参加座谈的五湖家园群众代表对办事成效的满意之情溢于言表。像这样的情形还有不少。很多群众对他由陌生到认识再到熟悉,大家纷纷点赞这位“外来干部”。挂职过程也有不少艰辛和不易。每趟40多公里的单程距离、语言不通、经常性的“白加黑”“5+2”、孩子上初中无暇照顾、父母年迈多病……“压力就是动力,动力激发潜力”,缪海涛硬是迎着困难上、顶着压力干。由他主导打造的具有海门港特色的“用心选事、热心议事、齐心干事”工作品牌,典型做法在南通市政协系统“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工作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分管的政协工作考核位居海门全区第一,工会工作、共青团工作分别荣获海门区先进集体和考核优秀单位……这些成绩和荣誉让他成功通过了挂职单位和群众的“考核”。“像缪海涛这样,把挂职当作定职来干的实在不多见”,海门港新区党工委书记黄卫国给出了中肯的评价。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只要用心用情,再冷的板凳总会坐热;只要尽心尽力,再平凡的岗位也能作出不平凡的成绩。”展望未来,缪海涛目光坚定地说。(季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