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绍宗,号伯修,陕西渭南人。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进士,同年任海门知县。他在任海门知县期间,心系黎民百姓,与民同甘共苦,为民办实事,深受百姓的爱戴。
宽徭轻罚 与民共患难
正德十三年(1518)裴绍宗赴海门任知县。裴绍宗为人坦率、平和、正直,不事雕饰。他到海门首先深入民众,体察民情。他了解到海门临江滨海,受到三面风涛,原有的土地已十坍八九。本县十分之地,幸存的还有二分,用二分土地上的人代赔八分之税。现存者少了,地坍人逃者多了,坍粮不减,所以富者日贫,贫者日逃。赵绍宗查清实情后,为减免群众徭役,他如实向巡按御史写了《奏宽(减轻)徭役以恤民穷疏》,奏书中写道“今因坍去的地方,钱粮也要照原来的定额征收,犹如割有限的肉,应付无穷的差,情况真是危急,若不早予豁免,恐穷迫之下,可能发生其它事变。希将本县里甲粮赋只照现存之地派征……这样,减轻一分赋役,百姓就受到一分恩惠。”为减小百姓的负担,他还亲自垦荒种植,竭力节衣缩食。他与民同甘共苦,处处为百姓着想。老百姓犯了法实在不能通融的,才予以拘罚,从没有任意裁决,唯恐法办不严的。所以百姓爱他,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
裴绍宗在任期间,心系黎民百姓,一心为民作想,急百姓所急。独自兴建或与他人合作兴办其它公益事业,为民谋福利。
海门濒江临海,河道纵横,给人们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人们为了到达河对岸只好摆渡或绕道而行。裴绍宗上任好,下乡体察民情,上访到民众出行困难后,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先后在察院左架设澄清桥,在县西铺设丰宁桥,在县西南架设通济桥。一座座木桥的建成不仅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同时也成了连结官府和群众的纽带,人们称之为“连心桥”。
为使生活无靠的鳏寡孤独的穷人和乞丐有一个安置的场所,裴绍宗又建立养济院一所,支米煮饭,日给两餐,器皿、柴薪、蔬菜等均由政府设法措办。有病的拨医调治,死者给予棺木安葬。对活的人给予关怀,对死去的灵魂也给予抚慰。在县北建祭祀本地的孤魂野鬼的邑厉壇,在各乡建祭于本里无祀鬼神的乡厉壇等等。无不体现对黎民百姓的关怀。
裴绍宗在海门经过三年治理,县政有了成绩,人民欢乐。上级把他的功绩报告到中央,中央认定他德才兼备,召去做兵科给事中。他奉召入京离开海门的那天,百姓站满了他经过的道路上,扶住他的车轿呼喊着,舍不得他走。
死于 “大礼议之争”
明世宗以藩王身份登基即位。裴绍宗被召去京城任兵科给事中。裴绍宗向皇帝进谏要依照明太祖定下的陈规旧律行事。说:“明太祖定下来的谋划已很完善。像重视大臣,勤勉上朝,亲去田里耕种,穿亲自浣洗的衣服,在宫中种蔬菜,销毁镂金床,打碎水晶漏,建造观心亭,认真研读《大学衍义》之类。陛下应当好好思考加以践行。而大臣们应当早晚进谏,以帮助陛下涵养德行。陛下每天亲临便殿,亲近儒臣,使视听不被淫邪所蒙蔽,也不被身边的阴险佞臣所迷惑,这样的话皇上您就会意志坚定,天下大治之功可成。嘉靖接纳了赵绍宗的进言。
嘉靖不顾礼制,想要尊自己父亲兴献王为皇帝,裴绍宗拼死进谏。嘉靖二年冬,皇帝以灾异现象多发,想要不举行明年的郊祀庆成大宴。裴绍宗认为:郊丘之礼是祭祀之礼中最隆重的一种,之前因国戚之事没有举行(郊祀),现在应进行吉祭,要马上开始准备施行,怎么能因为灾异之事再次取消呢?修撰唐皋也这么认为。皇帝最终还是采纳了他们的意见。
嘉靖三年(1524)四月,追尊世宗父母。裴绍宗与毛玉、张曰韬、杨维等二百余人相率伏哭在左顺门力争,激怒世宗,下狱者一百三十四人,裴绍宗等十六人被杖打致死。史称:“大礼议之争”,即明世宗不顾礼制,为了追封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帝不惜与群臣反目。
当时裴绍宗穷得几乎没有钱棺殓。在都城做官的海门人,都为他流下心酸的热泪,并赠钱来棺殓他。海门人民听到他逝世的消息,没有不叹息的。海门县的名宦祠里还供着他的牌位。当时海门人民虽然没有为他专门建立祠堂,但他却是竖在海门人民心目中的一块丰碑,明《嘉靖海门县志》多次阐述和记录了他的动人事迹。“昔有裴绍宗为海门贤令”大家把他与海门知县中的另外一个好官赵邦秩,以“裴赵”并称。(陶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