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地处沿海,108公里的黄金海岸占全市海岸线的三分之一,浩淼的南黄海,广袤的金色滩涂,蜿蜒的长堤,构成了一幅沧海桑田的神奇画卷。有人说,如东的发展历史,实质上就是一部滩涂围垦史。从1951年匡围北坎垦区到如今,累计25次大规模的围垦,动用民工45万人次,完成土方近5000万方,匡围土地60万亩,筑堤总里程达230.87公里。
施文明出生在南黄海边,这个被海水泡大的汉子,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如东的水利事业,他先后参加过18次围垦,见证了一次次围垦的盛况。他用汗水、鲜血,续写了新时代“精卫填海”的传奇。而今,当顾问、提建议、讲传统、论精神,在水利一线,仍能见到他的身影。
初上岗位,他成为围垦一线“拼命三郎”
1958年,如东盐场围垦工地上,18岁的施文明第一次参与围垦。年轻的他舍得出力气,成为兵房镇强民村青年突击队的骨干。由于成绩突出,他获得了到南通水利学校学习的机会。在学校里,施文明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和水利知识,1960年回到如东水利局,从此便与水利、滩涂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0年9月1日,栟北新堤遭遇5.73米高潮位,洋北港决口200米,汹涌的潮水像脱缰的战马,从洋口三大队三总口子直奔岔洋河,全县告急。接到电话后,施文明跨上自行车,顶着大风向栟北海堤奔去。在抢险第一线,他一干就是五天五夜,带领民工筑防浪大堤。渗水洞被潮水越冲越大,堵洞的草包眨眼就被海水冲得无影无踪,在这紧急关头,施文明毫不犹豫跳下去,用身体堵住了冒水的洞口,他带领民工鏖战三个多小时,终于挡住了海潮。“在抢险一线,要取得抗洪的胜利,党员干部必须冲在前面,吃更多的苦,担更多的责。”施文明说。
1971年,环港围垦开工即遇到4米以上的高潮位,潮汐九次冲击,600米环港丫子上的大坝被冲垮。施文明和民工一起顽强迎战,苦战50多天,终于制服水魔。1981年,东凌围垦东凌港合龙,土源紧张,隔港挑抬,时间不允许,施文明采用毛竹搭桥送土,集中人力强攻,硬是赶在大潮到来前闭合了港丫,为挡住第一潮,安度第一汛赢得了时间。1992年,如东盐场扩围,挡潮堰溃决,大堤危在旦夕,施文明带领民工连续奋战四个昼夜,没睡一个安稳觉,没吃一顿安心饭,最后终于成功堵塞两条难度最大的港汊,确保围垦顺利进行,为施工挽回700多万元的损失。
冲锋在前,他获评“全国抗洪模范”
1966年,施文明走上了县水利局副局长的岗位。他是一个“泥腿子局长”,平时不坐办公室,海堤、闸口经常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1985年9月18日,9号台风正面袭击如东,风力达到11级,东凌小对虾场告急。东安闸潮位4.6米,高潮漫堤冒水,东凌渔业乡组织100多名干部和民工,准备了1000余只草包。狂风暴雨中,施文明指挥民工奋力抢险,手拉手形成人墙挡浪,为稳定民工情绪,他喊哑了嗓子。这一战就是三个多小时,漏洞堵住了,大堤保住了,小对虾场安然无恙,挽回经济损失20多万元。
荣誉理应属于在抗洪中奋不顾身的人。1986年1月18日,施文明出席中央防汛总指挥表彰大会,荣获“全国抗洪模范”光荣称号,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防汛总指挥李鹏,水利部长钱正英以及解放军三总部首长的接见。面对荣誉,施文明说,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光荣,更是全体如东人的光荣,我们用自已的行动,展示了如东人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
凌洋围垦作为全省百万亩滩涂开发的启动工程,时间紧,施工要求高。作为工程副总指挥,施文明又一次站在工程第一线,带领开发局全体人员突击加班,现场勘测、制定施工方案、筹集各种器材、协调工程进度,硬是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大半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
最让施文明刻骨铭心的是,人工挑抬第一夜,一场大潮将25000个民工挑抬的外围堰全部吞没。抢时间,争潮汛,施文明带领民工们连续作战,淌着潮水上工地,抢在下一潮前挖土,全线堆土超过高潮水位,为全省滩涂开发会议提供了现场。
在工程施工的一百多个日日夜夜里,施文明吃住在工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11月30日,川港出现决口,大堤岌岌可危,他迅速调集2000多名民工,连续作战三天三夜,终于在汛来临之前,将决口封堵成功。那些天,他脚上磨出了水泡,嘴上起了燎泡,他仍不下战场,冒着凛冽的寒风在大堤上巡查,直到潮水退去。
如何让沧海变桑田?1991年,如东实施黄淮海农业资源综合开发项目,施文明带领全局人员跑遍凌坎、环港、栟北3个项目区的沟沟坎坎,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他顶着酷暑严寒,用6年时间,将这一块块盐碱地,开垦成了产粮田,一举夺得江苏省第二期农业综合开发“创业标”竞赛一等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验收组对该项目给予高度评价。其后,掘苴、浒洋、新林3个项目又被列入国家第三期农业资源开发项目。
老骥伏枥,他是南黄海边“海子牛”
在如东,渔民下海时都靠海子牛。经风浪而勤奋争,长跋涉而善开拓,这是如东人对“海子牛”的赞许,而施文明就是奋战水利战线的一头“海子牛”。
1999年5月,施文明光荣退休。退休不褪色,他心中依然牵挂着如东的水利事业。2003年11月,小洋口二期围垦工程拉开了序幕,作为项目顾问的施文明始终战斗在第一线。这是如东围垦史上最艰难的一次工程,施工长达400多个日日夜夜。
大堤堆筑在洋口旧闸下游最深的港槽上,水流湍急,龙口几挫,最后留下深达16.5米、宽300多米的主龙口,难以闭合。施文明与指挥部领导、技术人员一起,认真总结多次封堵失败的教训,通过观察潮汐变化规律,实地踏勘地形,大胆提出了“一退二进”的应急施工方案,并从退堤线路的选择等十个方面拿出了具体应对措施。经过十多个日夜的奋战,龙口终于合拢,并成功挡住了2.85米的第一个潮汛。
“我是南黄海的孩子,我的一生都离不开大海。”洋口港开发,抑制不住喜悦的施文明投身到港区水系规划、陆岛通道等技术论证,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建议,被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采纳。实施后极大地提升了堆堤的稳定性。
不忘初心,他描绘最美“夕阳红”
作为一名有着60年党龄的退休干部,施文明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始终保持学习和奋斗的激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描绘出最美“夕阳红”。
“现在我虽然老了,不能冲在一线做工作了,但思想不能落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已是生活的一部分……”。他房间摆放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学习心得。每当老干部党支部集中学习时,他都带头发言,把所学所思所感讲给大家听,带动支部全体党员坚持学习。他多次受邀参加学习报告会,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在职党员干部分享“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的亲身感悟。“我们要懂得感恩,感恩党和祖国,珍惜美好生活”。施文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始终坚守初心,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他注重清廉家教,传承优良家风,严格要求子女“不以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他从不允许子女假借自己的名义谋取私利,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子女均事业有成。
如今,走在沿海经济开发区、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南通外向型农业开发区,看到一条条宽阔的公路,一幢幢整齐的厂房,施文明心中都格外的激动。这脚下的每寸土地,都是全县人民一担一担挑出来的。他永远忘不了那些艰苦卓绝的施工场景,永远忘不了那些寒风中与民工赤脚上阵的画面,也永远忘不了为了如东建设所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人民群众。如今,只要有空,他就将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进行整理,将人民群众积淀下来的围垦精神,讲给后人听。施文明说,他要告诉后人,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鼓励他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将如东的围垦精神发扬光大,为如东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 (王小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