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巏(1457年-1513年),字静夫,号柴墟,明直隶泰州人。他是一个被历史记住的人,他传奇的人生被写进了《明史》《江南通志》《扬州府志》《泰州志》。储巏也是民间传说最多的人,他廉政爱民,刚正不阿,其淳行清修的人生高格,虽已500余年,仍以鲜活的故事在泰州传扬。
储巏,一生为官,清正廉明,在朝二十余载,有口皆碑。尤其在考核官吏的职位上,为推荐和选拔人才不遗余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弘治七年(1494年),吏部尚书耿裕认为储巏为人“简重端默”,很是赏识,将他从南京调到北京任考功清吏司郎中,负责对有关官员进行考核。储巏到任后,出以公心,坚持任人唯贤。明宪宗在位时昏庸无道,听信谗言,将一些踏实正派、敢于直谏的官员革职。明孝宗接位后,储巏为之伸张正义,毅然上疏推荐这些忠臣良将,使他们重新得以任用,为国效力。
在对官员的考核中,储巏亲自查看“班簿”记载,对贪官自然是毫不犹豫,一笔勾销。对那些碌碌无为的庸官,不称职的下属也决不手软,即使达官显宦出面说情,他也不为所动。一次考核时,他发现刑部员外在通州知州任内贪财甚多,立即上疏请求将其免职。如皋县令得知,即找储巏疏通,储巏不仅没有答应,还将此事予以公开,使那县令狼狈不堪,无地自容。
储巏为人正直,遏制歪风,嫉恶如仇。正德年间有八个作恶多端的太监,被人称为“八虎”,其中以刘瑾最为可恶,他控制内阁,操纵黑恶势力,胡作非为,品性恶劣。储巏矜名重节,不愿与奸臣同朝共事,同流合污,庚午年春,遂向朝廷提出申请,“引疾乞休”。直至刘瑾伏诛、余党全部清除,储巏才重回南京任职。南京礼部尚书邵宝感慨系之:“立身当以柴墟(储巏)为法,方终不为恶人累。”这可是对储巏的忠恳评价,也是对为官者安身立命的忠告。
这其间还有一个细节不得不说。储巏“引疾乞休”临行之际,一太监念及离情,送银50两给他作为临别赠礼,储公作揖答谢,宛然拒之。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储巏拒金的故事,后来成为流芳百世的美谈。而他“曾四奉敕誥推封”的故事,亦成为一种高尚节操传颂至今。读史使人明志,无论当时背景如何,当今时代怎样变迁,储巏此举应成为后人,尤其是现时为官者鉴之。
储巏为官清廉,为人质正坦荡。他居官勤利民之政,清介自守,一心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在历史上确实是称得上的“好官”。
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泰州地区遭受蝗灾,储巏得知,心急如焚,于是立即写信给泰州太守,“设法毕力拯救”。随后,又把灾情条陈朝廷,武宗皇帝同意免征泰州当年夏、秋两季漕粮征收,百姓终度难关。储巏因此深得百姓拥戴。
储巏心系百姓,踏访乡村,了解民间疾苦,为民请命,写下不少与民生关切的诗文。《柴墟闲行》一诗这样抒述自己的感怀:“春去年年别,颜衰日日侵。稍期全晚节,已愧负初心。江郭行云暗,湖田冒雨深。柳阴晴处坐,聊和老农吟。”写的就是他在乡间走访时的情景和感悟。其中“稍期全晚节,已愧负初心”两句掷地有声,读来令人感叹不已。其意是随着年事渐高,希望能为百姓干得更好以保晚节的愿望已不能实现,因此有违初心,深表愧疚。这是何等可贵的精神境界!不当贪官、庸官、懒官、昏官,储巏一直坚守着廉洁从政、为国为民的精神家园。记得正德七年,储巏任南京户部左侍郎,带病到任。看到钱粮支耗严重,禅精竭虑,日夜筹划。改任南京吏部左侍郎后,仍挂念户部任内的那些事情,即使重病缠身还在处理公务。
储巏高风亮节,彪炳清史。明代名人泰州储巏年谱载:储巏登仕途,偏历两京,累迁三品,居官勤利民之政,持己慎操修之行。职司考功清吏,公正严明;督管粮储、马政、仓庾,兴废除弊,荐引贤才,唯恐不逮;避远非类,不恶而严。清介自守,松骨莲心,未尝有不肖者趋门干托,亲友亦无一假结者。是以处涵池而不污,履盛满而不危,负高才美名而人不忌,立朝三十年,所至悉有政声。
这是历史赋予储巏的铭文,他犹如一座丰碑,屹立于泰州大地。
储巏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勤于职守,为人简重端默,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很多。他的勤劳、俭朴、为民、家风、忠孝、仕途、识才、禁贪和清廉等观念,充分体现了其丰富的廉政思想。他一生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不慕名利,以清白遗留后人。储巏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廉的深刻内涵,值得当今的每一个人记取。(储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