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市纪委监委: “云监管”开启监督问效新模式
来源:中共南通市纪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0-08-27 阅读:0

“现在,只要‘朋友圈’发一发项目动态,就能让上级部门清楚掌握我负责的项目进展情况,再也不用经常性接待上级部门进行项目现场检查,基层工作人员减负了不少。”启东市汇龙镇机关干部施博展现出一脸的轻松。

为提高督查效能,强化过程管理,启东市效能办在充分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创新督查方式,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化手段,提档升级“重点工作督查系统”,开启“云上”实时督查新模式,助推经济、民生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开花结果”。

上下同步,全程监管提质效

“随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全市实施的项目存在面广量大、时间长、过程督查难度大的特点,年中或年末时再实地检查项目,若发现进度脱幅、质量瑕疵等问题,往往缺乏补救措施,纠错效果甚微,‘重点工作督查系统’,有效补齐了传统督查方式的短板。”市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王峰华说。

该系统集定时上报、即时审核、随时督查、及时预警于一体,年初,乡镇、市局机关等责任单位将全年拟实施的重点工作分解计划上传至系统,并在每月25日至次月5日上传项目进展,市效能办则通过后台“线上”审核开展实时跟踪督查,平台工作人员可在手机与电脑上同步操作“一张网”,既方便浏览,又能高效推动各项工作推进。

在“线上”审核的同时,市效能办会同相关工作牵头部门实地抽查项目进展,“线下”核实、确认系统中项目的实际情况。自系统运行三年来,先后有2411个项目纳入系统,市效能办对其中200多个项目先后开展抽查检查,下发效能建设告知单23张。通过“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全程跟踪对接,动态掌握进展,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内外兼修,提档升级优功能

为适应发展需求,市效能办立足长远发展,在系统设计之初,就预留了系统后期提档升级的空间,每年,不断对系统进行改进优化。今年,通过技术手段和工作方法的创新,将碎片化的督查督办过程贯通连接起来,更加清晰、立体地呈现各项重点工作的实际进度,真正做到责任落实可溯可查。

“升级以后,系统新增加了上传视频功能,我们平台工作人员可以更加直观、清晰地查看项目现场视频,责任单位还可以将工作动态转发至‘朋友圈’,获得点赞、评论,既快捷又高效。”市效能办主任郁卫介绍说。

除了抓实“里子”,市效能办还注重责任单位对该系统的使用体验以及群众、人大代表等社会各方对项目的监督体验,不断提高科学化、人性化管理水平。每年召开业务培训会议1次,“线上”远程指导150余次,实地走访调研12次,为系统常态化长效发挥作用提供了强大助力,实施效果反响良好。

“受疫情影响,我镇的中标方施工进度未达计划,农村改厕项目亮起了红灯,亮红灯意味着项目实施存在问题,可能被追究责任,当时真得很着急,后来跟效能办沟通后,了解到因客观原因造成的项目实际进度未达计划要求,在综合评价时将视情考虑。”东海镇副镇长陈辉说,“现在这个系统很‘灵活’,如果受不可抗拒因素影响,项目计划在审核后可以进行优化,大大提高了基层的工作效率,也促进了机关干部主动担当作为。”

点面结合,结果运用树导向

目前,进入系统的全市性重点工作有“民生实事、化工企业整治等7大类,涉及责任单位64个、注册工作人员1000多人,所有纳入系统的项目都要按序推进。“到截止时间后仍未上传进度的,系统将亮红灯警示,直到责任单位上报并经审核确认,我们将向其下发告知单,视情进行追责和扣分处理。”平台工作人员陆赛林说。

自2017年6月系统运行以来,市效能办通过对各责任单位上报相关工作进展的及时性、信息的真实性,开展“点对点”考核评议,对项目推进缓慢、项目推进不力、问题整改不到位的责任单位及相关责任人严肃追责。先后有7名责任人因虚报谎报工作进度被问责,切实将压力传输到“神经末梢”。

监督问效不是最终目的,推动重大项目“落地生根”才是关键。经过大数据分析,市效能办及时编写《督查情况通报》15期,全面系统地指出项目推进中的存在问题和不足,为市委市政府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服务体系等提供科学依据,有效延伸结果运用的“覆盖面”。

“今年,我们将污染防治、厕所革命、民生实事等‘六稳’‘六保’相关内容纳入督查系统,用好用活信息化技术手段,真正做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启东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沈良杰表示。(郁卫)